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要闻动态

留长工程圆满收官(20181212)

时间:2018-12-17 15:13 来源:
【字体: 打印

  长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圆满收官长春市人才中心举办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成果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展 

  2018年,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积极推进省市人才新政的实施,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高校毕业生群体留长服务纳入大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中,以解决问题为服务导向,以强化政策服务为支撑,以创新人才公共就业服务为保障,以借助社会力量服务为依托,采取八项具体举措,吸引和留住更多高校毕业生人才在我市创业就业,促进长春振兴发展。

  12月12日下午,“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工程成果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展综合服务活动”全面展示了一年里我市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的服务全貌。

  本次活动通过集中组织我市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及文创类项目推介展示,引导大学生智力创业、学有所用创业、返乡创业和自主创业;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园区内有用人需求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现场招聘,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大学生创业园发展服务;通过组织就业见习基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组织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提供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现场提供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咨询服务。

 

 

 

  2018年,是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业就业的重要一年。截止10月底,我市实现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7.8万人,其中(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当年实现创业1.2万人。(外地来长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尚未提供)。在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6%,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我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稳中有升。

  一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该项工程做为市人社局的头号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季强化督导,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年初以来,市委组织部联合市人社局积极推进我市“人才新政”实施,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4月,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实施“长春市人才住房保障支持项目”的通知》,“对企业引进且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劳动合同的重点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分别给予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5万元、8万元。对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在长自购住房的给予20-50万元购房补贴。”经逐级申报审核,全市共有1700余人符合政策标准,市、区(开发区)共为人才发放住房保障补贴资金4500余万元。

  借助长春市“万人计划”,利用专业技术选调生“引进工程”、党政综合选调生基层“储备工程”、事业单位人才“采兰工程”、企业人才“智造工程”和海外人才“海聚工程”等5项工程,为高校毕业生留长提供大批量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优质企业就业岗位,同时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实施“强师”计划。

  全年为527名有留长就业意愿的未高校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931万元;为6102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30万元;开发“三支一扶”基层服务岗位60个补充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41人;促进留长安居“人才公寓”高校毕业生入驻650人;为提升大学生网络创业能力,组织省厅认定的培训机构对在长高校毕业年度内的大学生开展网创培训工作;为2017年底完成的“长春市第六届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留长落地转化的获奖项目发放扶持资金300万元。

  二是强化“留长工程”人才公共服务支撑。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全市通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流程,市人才中心整合所有业务提供“只跑一次”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及流动人才人事档案服务窗口建设,开设6个服务窗口,提供“一窗式”综合办理服务,推进存储的20万份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向信息化服务方向发展。建设起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招聘服务大厅,在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智能招聘大厅,集供需双方自助查询、入市供求数据统计、网上信息发布于一体,为供求双方提供智能化服务;保留安达街老人才市场品牌和场所,形成了“一市两场”的招聘服务格局,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全年每周二、三、四、六组织定期人才招聘会,两个市场共组织190场,其中高校毕业生专场35场,接待用人单位近2万家次。

  走出去,加强高校毕业生及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作,联合市委组织部、省人才中心等部门组织本地企业分赴北京、深圳、长三角、武汉、重庆、银川等多个城市开展高校毕业生等大型人才引进招聘服务活动;累计意向签约近千人。

  打造我市特色的“政校企”联合体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升级版,全年在长42所高校共组织各类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近千场,联合企业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留长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在长高校留长就业率达60%以上。

  加强我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长春市人才中 心在2016年培育的28家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示范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通过县(市)区、开发区人才中心、街道共同组织服务基础好,与高校、商街、产业园区毗邻的社区申报,整合政策及服务资源,编撰《长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服务汇编》,在对汽车区、净月区、经开区、二道区等街道社区进行上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50家社区集中开展示范社区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服务窗口、服务内容、资源信息共享、登记备案制度的“四统一”,打通了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大学生创业提供精准帮扶服务咨询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服务“示范社区”数量质量的“双提升”,此项工作人民网、吉林新闻、长春电视台等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给与充分的宣传报导。

  创新性组织开展具有我市特色的“人才夜市”系列服务活动,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市人才中心针对在长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进行信息匹配,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分别走进“巴蜀映巷”特色商街、长春财经学院学生食堂、德信街道飞虹示范社区为大学生留长就业创业提供零距离的服务,免费为用人单位印制招聘展板,免费接送用人单位,免费提供餐饮,对不能现场参加“人才夜市”的用人单位免费印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展板、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推介展板,在促进应届毕业生留长就业的基础上,联合周边高校组织大一到大三学年的在读大学生社团参加创业就业实践活动,此项工作,省电视台“第一播报”、长春电视台新闻联播、“电视问政”等栏目全程跟踪采访报导。

  为提供优质的留长服务,开设“创业就业梦想直通车”,租用8台大客车,免费接送净月大学城及周边12所高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就业服务活动,根据学生学业特点,调整了产业园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午时间为下午,有针对性的组织用人单位对接。

  采取“分段式”的方法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非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创业的大学生分成四类群体,根据群体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展促进大学生留长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在非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届毕业生群体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送指导、送培训的常态化“五送进校园”服务,分别走进吉大、师大、工大、长大、理工、警察学院、长财、医高专等20所高校。面向应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组织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提供指导服务;联合长春财经学院以必修课的形式,强化对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网创培训;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等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施基层服务项目;针对创业大学生群体,提供融资、项目、场地等“一条龙”公共服务;全方位面向高校、县区人才中心、示范社区、用人单位发放编发《长春市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百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服务汇编》进行宣传。

  搭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和展示平台。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中国创翼”暨省摆渡杯创业创新大赛长春地区选拔赛,我市选拔推荐的五组项目在省级赛事中分获一、三等奖;为引导大学生智力创业、科技创业、学有所用创业和自主创业,组织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建筑大学、长春财经学院等多所高校及大学生创业园的40余个优秀科技创新和文创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展等活动;联合《长春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我市留长大学生创业典型“学霸帮”平台项目以及向省里推荐返乡大学生创业典型,综合展示了我市留长大学生创业成果。

  为降低大学生留长创业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发放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60万元;整合我市16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的地点、联系电话、服务范围、孵化场地租金、孵化一条龙服务等方方面面资源信息,编辑成册建立市级大学生创业园信息服务库,线上依托长春人才网提供查询服务;线下集中组织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开展推介。市人社局牵头组织教育、工商、工信、税务、财政、公安、社保等相关部门集中开展税收减免、工商注册“多证合一”网上通办、公安减化落户手续、社保优惠等政策咨询服务,共同助力实施“留长工程”。

  三是长春市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借助社会力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与吉林省异地商会联合会签约合作,联合商会企业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岗位,同时借助长春人力资源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力量,为大学生来长、留长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和见习服务。

  四是强化新闻媒体宣传,营造起良好的留长就业创业服务氛围。市人社部门依托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留长工程”多次进行政策和服务宣传,同时采取印发宣传海报等多种方式宣传,扩大了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留长服务工程的知晓度。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在今年“留长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精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员工专业化素质和能力水平,进一步缓解人才就业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重点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在我市舒心工作,为我市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人社人才综合服务保障。